9月24日下午,信用管理系就信用管理专业改造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信用管理专业的去路在哪里?首先信用专业负责人叶谦老师围绕三个方面主题:一是专业当前发展状况(我们历史与现状、全国状况):二是专业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跨学科性质明显;理论建构和方法应用迫切;三是如何建设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现代信用管理专业等问题,介绍了专业改造方案。
一、专业改造的背景
浙江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于2006年开始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是国内较早、浙江省第一个也是唯一设立信用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该专业已为全国和浙江省培养了近500人毕业生,有力支持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专业人才迫切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专业评价排名靠前(全国同专业排名在第4-10名之间),在信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自大类招生以来,信用管理专业面临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的挑战,办学理念、专业定位、理论体系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为充分发挥财经院校的特长,面向国家在信用科技和区块链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适应信用经济和大数据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对信用专业卓越人才的需要,信用管理专业拟开展专业改造。采用“新工科+新商科”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既掌握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又通晓信用管理、风险管理、信用评级、金融创新与信用监管等金融理论,信息科技与现代金融深度交叉融合,对未来金融的发展规律和业务场景具有深刻理解,具有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信用科技精英。
二、专业名称
智能信用与区块链金融
三、专业定位
本专业拟整合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以及金融信用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通过联合培养构筑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金融理论知识,使之能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基本原理与方法,设计高效的数字金融模型并解决信用管理、风险管理、信用监管、普惠金融等新时代经济金融的重大实际应用问题。旨在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国际视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引领性人才。
四、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信用管理学、信用评级、征信、信用治理(社会信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区块链技术基础、智能信用和区块链金融综合实验、智能合约平台搭建与实践等核心课程,及会计学、投资学、金融计量学、金融文本分析、深度学习、衍生金融工具、消费者信用、软件工程、最优化算法、 机器学习、 区块链与数字资产、计算机操作系统等选修课程
五、学生去向
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征信等信用服务机构,大中型企业、金融科技企业,政府行业信用监管部门,信用管理等事业单位或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
各位老师认为应对学科领头人、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涵养和培育等加大支持;专业发展要与时俱进不够,已大大落后现实需要,无法指导社会实践。数字经济发展时代,大数据智能化是指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从而实现智能化决策和操作;
一个理论体系建立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上升到有价值的指导理论。欣喜考到社会信用作为社会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四大理论支柱之一。
爱护并支持专业建设创新与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涉及诸多环节: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是否完善和优化。特别是教师师资建设(有无专门制度)、课程教学、课程建设、考评体系、实践环节、学生工作(社团,学科竞赛)等要协同发展。